7、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 高等教育?

我先陈述一下我们的立场。不是中国重视基础教育而忽视高等教育,而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比高等教育先进得多。我仔细看看分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确,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从小就在努力进入好的小学和初中。他们假期要带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还有舞蹈、乐器、书法。他们恨不得用几年时间让孩子学会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高等教育要做好一份工作,我们需要保证大学老师的质量,但是如果我们的知识储备足够做一名大学老师,那么如果这个人去社会上另谋高就,他可以找到一份更好、更体面、更有趣的工作。他凭什么愿意当老师?所以现在在大学里,很多老师都会在校外开办自己的副业来赚点外快。另一个原因是基础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远低于高等教育。你想找一个好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可能很容易,但是想找一个特别好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导师就比较少了。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只能说狼多肉少。

8、 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 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这种匿名评分的历史题大多是作业,自己做吧。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时期。如果说20世纪前十年的新政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时期,那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十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进一步系统化的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最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学,但科举制度仍是中国教育的主流,八股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到了1905年,慈禧太后正式同意废除科举,采用八股选拔士人,西学在全国推行。自隋朝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但是传统教育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约法》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成文改革,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了法律变革。随后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是一次巨大的启蒙,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9、中国的 高等教育发展史

1。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纵观近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62-1894年)。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机构。他们不是培养各级封建官吏那样的“有学问的人才”,而是培养熟悉各国语言和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术人才”。

1894年前后,中国大约有30所这样的学校。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下创立的,所谓外界因素的诱导,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紧急应变的产物,是为培养应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急需的人才而设立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校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把西方称为笼子里的“太西”。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高等教育  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分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