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置换反应、金属活动顺序、镁与氧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性金属与氧的反应,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活性越强的金属越容易与氧反应的规律。二、教学对象分析1。初三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和金属与氧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如何通过金属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教学目标1。通过看课本上的图片,写关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深化初中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3.通过实验了解活性金属钠、铝与氧的反应,总结活性金属易与氧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物薄膜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周围物质和事物的习惯。

4、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3.3.4.1模拟过程中模拟结果的分析,由于EOS1程序是在给定的模拟时间范围内,如果模拟结果能够稳定,模拟会自动停止并给出模拟结果,所以在本次模拟中,最终模拟结束时间是190.3d,而不是给定的300d;另一方面,为了与THAMESDRTANS获得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选择相同的仿真时间段来输出仿真结果。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回填材料的体积含水率、温度(T)、压力(P)、液体流速(V)和氯化钠质量分数(XNaCl)随模拟时间(T)和距顶部距离(Z)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5、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与评价

由于成矿区(带)地质背景和成矿类型的差异,地球化学场受多种复杂因素制约,区域内反映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也多种多样。因此,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主要在于地球化学异常成因的识别、异常边界的圈定、异常元素的组合以及异常的空间特征。(1)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是通过对地球化学场平面分布模式的分析,将矿致异常与岩性异常、与表生环境有关的异常和取样分析偏倚引起的异常区分开来。

通常,我们获得的地球化学信息包括地质、矿化、表生环境因素以及取样和分析偏差的总效应。如何直观地识别与这些因素相关的分布模式,是地球化学异常分析的重要环节。分析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①矿源系统(岩石和岩浆岩)特征;②相关的侵入体和火山岩;③有利的围岩;(4)有利的结构部分;⑤有利的地球化学控矿因素、环境和条件;⑥表层环境和取样分析偏差;⑦异常本身的特征,包括元素组合、分带、富集中心、对比度值、叠加强度指数,以及各种组合异常的地质意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化学分析  水泥  全国  2014化学分析大对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