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察变量是主体从客体获得的信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可控变量是主体传递给客体的信息,以及对客体施加的作用和影响。人们通过可观察变量观察对象,了解对象的存在和变化,认识对象。通过可控变量,人们控制对象,创造条件改变对象,改造对象。对于对象地震,我们的可控变量为零,可观测变量少得可怜。

4、 地震能提前多长时间 预测

地震还能提前多久预测地震预测一般预警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用地震波传输时差)。地震预测不是百分百的好事。地震几个小时的预测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损失和伤亡可能比地震本身更可怕。想象一个有一千万人口的城市。知道几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地震?逃跑?恐慌的人群会封锁所有道路。甚至血流成河。地震预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间尺度:1。长期预测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区的预测地震。

3.短期预测是指对三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4.临震预测是指对10天内将要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地震 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地震地质学、地震统计学和地震前兆。1.地质法是根据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宏观估计位置和强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大面积划分地震的未来危险区,并确定不同烈度的危险区。

5、 地震勘探及其 发展趋势

1。地震勘探简介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的方法研究人工激发弹性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包括波速、波衰减、波形、界面处的反射和折射等。,研究地层的埋深、构造形态和岩性组成。根据接收波的不同,可分为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具有定量解释地质构造、精度高、控制深的优点,是目前地球物理勘探中较为精确的一种。

2.地震探索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展。地震勘探仪器、设备和处理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趋势加强。(1) 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一般来说,地震野外采集费用约占勘探费用的80%。因此,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勘探用的仪器设备。

6、 地震 预测预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地震预测与我国情况相似,也是地震地球物理学家的主战场。然而几十年的努力,收获并不大,甚至动摇了地震预测的信心。地震预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地震测量方法的预测研究,地壳形变方法的预测研究,各种天象、云、旱涝、气候的预测研究,但大都没有取得非常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工作应该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关注下逐步展开的。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周总理要求各部委和中科院批捕地震,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地震队伍,最后形成国家地震局。因为我国的地震学家在中科院工作了几十年,专业人才比较齐全,还有几位权威院士,所以成了“龙头老大”。当时有被称为“八兄弟”的八种方法,包括地震测量、地形变化、重力、地电、地磁、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地应力、地壳测深。

7、 地震 预测分几个阶段

地震前兆观测根据地震前兆监测设施提供的数据,经过一定的处理,提取并预测出异常地震。常见的前兆监测方法有:地下水观测、地形变观测、电磁场观测等。宏观异常是一种可以通过人的感官发现的地震前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动物生活习性异常、地下水位波动、水井开花冒泡、浮油、变色、地光、火球、果树开花重等等。大面积、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此类异常,是地震来临的最准确信号。

出于不同的目的,我们的地震预测分为四种。按照国家标准,十年后的破坏性地震预报称为长期预报。两年后叫周期预测,三个月后叫短期预测,十天左右叫临震预测。长期预测是对某一地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的强震形势的粗略估计和概率预测。主要是根据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分析的统计,对现今地质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背景的观测和研究,地震活动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背景,地壳形变(振幅、速度、方向等。),并认为

8、 地震反演的储层 预测 发展历程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震在地表观测到的、受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约束的数据,对地下地层的空间结构和物性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广义的地震反演包含了地震处理解释的全部内容。地震反演尤其是波阻抗反演是储层和油气的核心方法之一预测(杨占龙等,2005;范长江等,2006)。井约束反演是目前地震反演中最常用的反演,旨在展宽地震信息的高频成分(徐惠群等,2006)。

在他们的讨论中,在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一套完整的地球模型概念、理论和应用范围,称为BG反演。但BG反演是基于平滑理论,与实际地下地质特征不完全相符,后来Wiggins和Jackson提出了与BG反演模型相对应的离散模型反演(Winggins,1972;Jackson,1972),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反转指明了方向。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地震  预测  分析  发展  地震分析预测的发展  
下一篇